赵家奶奶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5年10月16日 | ||
91岁的赵家奶奶是村里数得着的高龄老人。她没有自己的名字,这在以前也很正常,正常的就像她那双被裹了一辈子的“三寸金莲”。旧社会,哪个女人拥有自己的名字呢,不过是嫁人后随夫姓。所以赵家奶奶的名字,是她嫁给赵爷爷而被称为赵王氏而已。 赵家奶奶是我最熟悉的老人了,我们两家住在同一条胡同里,是前后邻。我是赵家奶奶眼瞅着长大的,我小时候常和她的小孙子青海玩呢,那时赵家奶奶还很年轻,挽着大发髻,一身青布衣,扎着腿,迈着轻快的步子,忙里忙外,很干净立索。 赵家奶奶共生育了三女二子,算起来她也是儿女双全。只可惜她的大儿媳妇早年患病去世,大儿子一直未娶,小孙子青海就由赵家奶奶一手养大。我经常听到她在胡同里急切地唤着青海的名字,让他回家吃饭。 赵家奶奶的三个女儿都嫁到外地了,二儿子也搬到城里居住,二十岁的青海也随着二叔到城里谋了个开车的职业,并娶了媳妇,还给赵家奶奶生了个白白胖胖的重孙子呢。赵家奶奶一听到自己一手养大的青海当了爹,真是喜极而泣,她几乎是一路笑着,两腮挂着泪痕奔到医院看那小重孙子的。 现在,赵家奶奶也没有什么心事了,村里的四间小房子由她与大儿子住着,倒也宽敞,赵家奶奶给自己定的任务就是每天必须做饭,她要烧火做饭给大儿子吃。 农忙时,赵家奶奶一早还踮着小脚去赶集呢,讨价还价地买上肉、鱼,做的热气腾腾的,端上饭桌,让大儿子吃的饱饱的,生怕他在地里干活没力气。赵家奶奶最高兴的事就是看着大儿子把一袋袋的粮食全都装到她家院内草棚下那几口大水泥缸里,再盖上油纸封好,仿佛她那颗担心挨饿的心也被稳稳的封住了再也不会让她胡思乱想了似的。 赵家奶奶身体硬朗,很少生病,但她贪杯,卧床的时候多半是她喝多了,走路不稳摔破了头,病了的赵家奶奶也不喜欢躺在炕上哼哼唧唧,只要能自己爬起来,她还是要迈出家门,到邻居家串门叙旧。一次,赵家奶奶觉得自己病得很重,就和我娘说:“红缨她娘呀,我还不想死,是不是老天爷要叫我去呢?”接着,她又自言自语地说:“老天爷,你先别叫我走,你看我家大缸里还有上千斤小麦,刚收的红薯还摆了一炕呢,还有那些大白菜,……”我娘就宽慰她说:“大娘呀,你想哪儿去了,你这身子骨硬朗着呢,一点毛病也没有,老天爷咋舍得叫你呢。”赵家奶奶听了,就像个小孩子那样,呵呵一笑,“老天爷,你让我吃完这些好东西再再走也行呀。”上次我回老家,刚到胡同口,就看到她家的烟囱又升起了袅袅的炊烟,看来这次老天爷真是没叫她。 每天只要做完饭,赵家奶奶就迈出家门,坐在胡同里那几块光滑的青石板上,一来可以等着大儿子,二来可以赏赏风景。坐在街头,对赵家奶奶来说是一件很惬意的事,阳光无私的撒泼到赵家奶奶的全身,那些从北面山坡上沿着胡同嬉戏疯玩的风,顽皮地撩拨着赵家奶奶那稀疏的白里泛黄的发丝,不断的打在她那布满雕刻的层层皱纹的脸上,痒痒的她直哼哼。她抬起那双布满青筋的手慢慢的把脸上若有若无的发丝捋到耳后。看着那些在胡同边泥水沟里啄食的鸡鸭,身上的毛五颜六色,在阳光下明晃晃的,她浑浊的眼睛也明亮起来。不知谁家做的饭菜那么大的香味也飘到街上了,她还能闻到葱花的香气。下地回来的人,也愿意与赵家奶奶打上几句闲话。寒来暑往,她的身影渐渐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陈要香) |
||
|
||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