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海事法院网站

直面不完美——读《哲学的慰藉》一书有感

2023年03月31日
作者:研究室
浏览次数:
打印

  《哲学的慰藉》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创作的散文集,作者以苏格拉底、伊比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和尼采六位哲学家的人生经历,分别对应了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折、缺陷、伤心、困难六种现实遭遇,这些遭遇几乎囊括了人一生中可能遇见的所有不幸。德波顿认为,“大多数励志书并没有悲剧的意识,这最让我受不了。他们不知道,生活在本质上是不完美的,总有一种悲观的因素需要我们去慰藉,承认生活有多痛苦才会使其臻于完美”。就是出于这一念头,他创作了《哲学的慰藉》一书。

  “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爱智慧”,它是人类思考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探索未知过程中不断总结出的结论和答案。人生中所能遇到的一切疑惑,都可以在哲学中找到回答。如果没有找到,那这种寻找本身就是一种哲学。哲学不应是令平凡人感到难以企及的玄奥学说,撇开那些晦涩深奥的文字表达,真正的哲学应该是能够激起我们每个人心中共鸣的、深入浅出的人生智慧。“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软的方式着陆”。这本书拉近了我与哲学的距离,让哲学变得亲切、让哲学家变得生动。“第一,使人认识到任何一种坏事都可能发生,从而随时做好准备;第二,帮助人理解已经发生的坏事,认识到它们未必那么坏”,德波顿认为,这就是哲学的作用。

  挫折与苦难总是与生活相伴,其中既有主观上的庸人自扰,也存在客观上的种种不幸。面对批评与误解,苏格拉底认为,“一种思想或行动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于它广受赞同或广受攻击,而取决于它是否合乎逻辑规则”,他既不认可顺从舆论,也不鼓吹盲目的自我欣赏,在永远听从舆论与决不听从舆论两种极端之间,他选择坚定地遵从内心的理性,坦然接受、无畏生死。那么,追求理性是否一定会招致内心的痛苦呢?伊比鸠鲁认为并非如此,相反,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解读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和欲望的脉搏,从而使我们免于制定错误的谋求快乐的方案”。他强调快乐从不依赖于外在物质,将内心的快乐与外在的享乐区分开来,把快乐与幸福相等同,将幸福视为人生最高的善。伊比鸠鲁的快乐清单是如此精简——友谊、自由、思想,那些在今日社会被与幸福划等号的广宅、宴饮、名望和权势,都被他排除在“自然而必要”的欲望之外,“快乐可能得之不易,不过障碍不在金钱方面”。当追求快乐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现实之间出现冲突,挫折也就出现了。塞内加认为,挫折是无法避免的,比起整日在挫折到来的恐惧中惶惶不可终日,不如泰然接受挫折的必然性,在用智慧区分何处是能够凭借己意重塑现状、何处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后,以“相互激励的那种处变不惊的精神”去面对动荡不安、不可预测和冷酷刻薄的世界。除了外界的挫折,内在的缺陷也总是令人苦恼,蒙田认为无须为任何缺陷、任何差异自卑,善良而平凡,努力追寻智慧,即使永远无法求得完美,亦足矣。即便是叔本华和尼采这样认为人生无意义的悲观主义者,在将世界的残酷真相揭示于世人眼前的同时,也在激励人们保持改变的勇气与智慧。叔本华说,“我们在黑暗中掘地洞之余,一定要努力化眼泪为知识”;尼采甚至对困难加以嘉奖,将其视为人走向自我完善不可或缺的要素,“对于我关心的人,我祝愿他们受苦受难、孤寂凄凉、疾病缠身、受尽虐待、备尝屈辱”,与叔本华通过避免痛苦实现自我完成的观点不同,尼采鼓励人们主动地迎接困难,只有在厄运与风霜的土壤上,才能成长出美德与伟大的参天大树。

  细读书中六位哲学家对待不顺际遇的思考,不难发现他们看待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也存在诸多不同。作为未曾从哲学角度思考过生活的人,往往容易受困于时代下的限制、常识中的偏见、群体中的盲从,将熟悉的事物视为真理,拒绝一切陌生的可能性,而哲学的价值,就在于它用不确定为我们打开了创造力的大门,用思考代替习惯,把因受偏见遮蔽而变得固定、有穷和一目了然的世界,重归于神秘、无穷和变化万千。

  身为普通人,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折、缺陷、伤心、困难这六种人生遭遇,的确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我们,而《哲学的慰藉》这本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苦难的新视角:改变能改变的,接受无法改变的。当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谋求快乐的方案,不再将他人的评价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再将物质享受作为幸福的必要条件,转向追寻精神的富足与思想的自由时,这种精神胜利法,虽无法带走“苦难”,却能改变我们看待“苦难”的方法。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在消费主义、内卷主义盛行的当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被社会环境裹挟,将金钱、名望视为人生的主要追求,正因如此,外界的负面评价、对金钱的欲望、身体上的缺陷、学习工作中的挫折,才无一不成为我们幸福的障碍。读书、读哲学,正是通过引发思考,去激起我们对这种社会环境的怀疑意志。虽然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内心仍会产生种种阻碍,难以相信被大多数人遵循已久的社会传统规范竟存在如此严重错误,但只要思考的种子被种下,即便我们无法如苏格拉底一样宁可服毒仍坚持自我,至少也能像塞内加一般,坦然面对已经到来和即将到来的种种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