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人生故事,写在《我与地坛》这本二百多页的散文集里似乎略显重复,可就在作者单调或重复的故事中,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曾被深深地触动。于我而言,《我与地坛》最触动我的是作者的真诚。真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人在日记里对自己还会有所隐瞒,将可鄙、尴尬、嫉妒和愤恨都滑过笔尖,让这些不太体面的情绪都隐匿在薄薄的一张纸上,犹豫一下,再夹上本子,仿佛完成了一个不会露怯的任务。但在史铁生的笔下,好的坏的,真的假的,荣誉的难堪的,空想的现实的,都没有躲闪。
史铁生的文字有一种真诚、包容的力量,在你迷茫不知所措,感到悲伤的时候,读一读他的这本书,就会不知不觉被他所吸引。在书里,好像就看见了那个地坛,看到了书中的那对老夫妻,那个唱歌的青年,还有那对兄妹,你似乎在经历着那些过客,同时也在观察着别人的生活。史铁生在如手掌中细沙般的故事里叙说着自己,在这样的叙说里,他从未以不幸招摇,但的确身处极大地不幸。在遭遇不幸下,他一直痴迷于对他来讲最重要的两件事:写作,与自己的命运和解。
但我们又不能忽略他的不幸。在二十一岁那年,他双腿瘫痪,此后的生活尽在轮椅上度过,他推着轮椅,去地坛消磨了大把的时光,也因此有了《我与地坛》。地坛是作者在北京家附近的一座废弃的古园,从作者21岁双腿残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没离开过它。“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见它。”地坛对于史铁生而言,是浓郁、刻骨的,是连思及都不敢思及的。地坛像是史铁生冥冥中注定的挚友,等待着他出生,等待着他在最有活力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脚,而后为他在喧嚣的尘世间开辟一块宁静之地,让他拜访自己的每一棵树,每一米草地,让他在夕阳弥漫的沉静光芒中,在满地的月光里,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地思考“要不要去死”而又“为什么而活”。
在文中我看到作者摇着轮椅,在这地坛里时而沉重苦闷,时而平静自信,时而恓惶落寞,时而悠哉游哉,反反复复想着的有关生死的人生课题。作者认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怎么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于是,带着这种思想,作者决定活下去看看人生还有什么额外收获,便不着急去死。在这个答案里,坦然和释怀远超过了无奈和恐惧。在看待生死问题上,作者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投机主义思想,他把生看作是上帝交给他的事实,认为死又是一个必然的节目,两者都是必然事件,但在生死之间的过程由他选择。如此,他在文中说道:“这样想过之后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作为一个无数次想要求死的残疾人,作者用他一生的思考告诉我们,生命中有许多遭遇与悲哀世人是无能为力,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扭曲我的智慧。我们也可以认真地和这个世界交谈,可以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并且最终得到人生救赎的智慧。
我们常常恐惧于死亡,却也常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我与地坛》给予我最深刻的教诲,即教我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有的人不怕死,但不怕死并不意味着不想活;有的人怕活,怕活也不等同于不想活。活仿佛是上天赠予人的权利,是一个证明自己存在的机会。既然活着的机会只有一次,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试一试也不会有额外的损失吧。史铁生在书里写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是无奈吗?我觉得只是对现实的接受。在认识并接受困难的平常后,依然接纳命运,感恩命运,接纳自己,这正是《我与地坛》带给我的新的认知。史铁生先生他在书本讲述了自己不止一次想要死亡,在最狂妄的年龄时失去了自己行走的权利,没有人会淡定自如,他最后却是在自己的心和母亲的爱里坚持了下来,你渐渐会发现,那个地坛,其实就像是他在感到难过迷茫的时候,一个精神寄托,他在那里沉静,在那里感受天地。他强烈的心境变化却也正是发生在这个地坛里,他在那里去默坐,去思考、去窥探自己的心魂。正是这种思考让他有了活下去的精神力量。
有人说他是“用生命来写作”,他选择用思考来代替一般人的生活,用别人不敢提出的问题拷问自己,然后把思考写成隽永的文字。书中写到: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正是这种对生命的热情,让史铁生的作品充满魔力、充满力量。所以当我们在最绝望迷茫的时候,你去看这本书,他用质朴的文字表达自己细腻而热烈的情感。生命就是如此变更交替,生是降临的美,死是一种寂静之美。
在北京求学的日子里,我也曾几次去过地坛。地坛已被修葺一新,古香古色的建筑,熙熙攘攘的人群,时不时会有鸽子从树上飞过,天空晴朗,厚重无言。我在地坛里张望寻找,再也寻觅不到那个扶轮问路的身影。起初总感觉《我与地坛》这本书太过于厚重,作者对于生死的追问,对身处困境的解答,在青春沸腾的年纪去读它,总会有一份晦涩和遥远。直到我自己经历了选择人生方向的迷茫、生命脆弱无常的感叹,才渐渐体会到地坛于我的意义,它是我寻求救赎、获得安慰的栖息地。
在大学时代的最末端,学校图书馆里每天人满为患,毕业季求职的压力、撰写论文的焦虑,都映照在每个学子的脸上。我也一样迷茫徘徊,在图书馆那张小小的书桌上,堆满了我的梦想和希望。也就是在熬过了学生时代最艰难的时光以后,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图书馆里那张书桌就是我寻找的“地坛”。离开家乡工作也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也尝试寻找过属于自己的“地坛”,有在海边的栈道,有在北九水的山涧里,也有在小湖旁边的石头上……我曾经在这些地方思考关于生活、工作、甚至是理想,但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很难沉下心来,便很少再去这些地方。直到一天下午,我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看到落日那一抹余晖撒向山顶的余悸,才发觉地坛不是指某个地方,而是能让你不再困惑迷茫的心境,也才明白书中结尾为何是:“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愿每个人都能在无穷的思考中找到自己的一方地坛,找到自己心中的园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