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微不足道的一年。然而,也正是在这微不足道的一年,黄仁宇先生穿过历史的迷雾,窥探到了历史深渊中的燎原之火。
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万历十五年》从微观着手,管窥全豹,在历史的大失败中,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深沉追索。全书读来颇感压抑,但也让人欲罢不能,爱不释手。因为着眼于细节和独立个体,本书的可读性更强,它将历史的解读沉淀在每一个人物的命运起伏之中,让人不胜唏嘘又豁然开朗。它显著区别于《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书,有心理细节但不浮夸,于细枝末节处讲清楚历史的滚滚洪流。
全书从六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入手,全方位的展示了明帝国的衰落。在六个人物的人生起伏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帝国发展过程中文官集团对于政局根深蒂固的控制,也能看到道德作用对于社会发展的局限性。然而除此之外,抛开黄仁宇先生对于明帝国日渐衰落的严重关切,我从六个人物的一生中也读到了些许弦外之音,这也许是我想用“青萍之末”作为感想之题眼的原因。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帝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相比于正德皇帝,朱翊钧可以称之为别人家的孩子。朱翊钧从小接受了帝国最精英的教育,老师是国士无双,课程是儒家正统,软硬件俱佳,在母亲和张先生(张居正)的精心调教下,朱翊钧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儒学传人,然而朱翊钧长大成人后,却变成了明帝国历史上最消极怠工的皇帝,这跟儒家传承的修齐治平相距甚远。那么朱翊钧怎么就变成了这样一个皇帝呢?按照历史正解,文官集团的掣肘,人性阴阳的冲击,自身欲求无法满足,甚至老师张先生的知行不合一等等,都是促使万历皇帝躺平的原因。相较于历朝历代励精图治的皇帝,万历明显的是情商不足了。然而,“情商”一词太过模糊,无法将所有原因一言以蔽之。思来想去,万历躺平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孤立无援。文官集团无形的手不仅能左右万历的生活,更能绑架万历的想法,对生活和政事的无力感压垮了万历的精神世界;二是思想矛盾。接受了儒学最正统教育,但现实生活中的阴阳两极冲击了万历的人生观,没有人也不可能有人解释为什么都是儒学传人,却做得不和儒意。既然解释不了知行不一,那么也就走向了知行不一。万历选择了怠工来对抗文官集团,来对抗道德世界。微不足道的个人躺平也许不会对历史形成巨大影响,但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万历尸位素餐,那么影响的就是王朝和民族的命运了。明帝国走向灭亡不全是万历的错,但力图中兴的崇祯皇帝吊死在梅山上的时候,万历的过错也不言自明。
首辅张居正和首辅申时行,都是首辅却完全不同。张居正想用改革的办法去中兴王朝,而申时行却是用调和的办法维持帝国的运行。张居正身居高位,贵为帝师,作为儒学传人,秉承奋斗不息的人生观,敢于向文官集团亮剑,锐意改革,但最终却没有什么好下场。历史是人撰写的,评价当然也由人。抛开张居正的阴阳,从书中我看到的是张先生想有一番作为的人生大格局,然而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事者却也最终败于小节,正如吴思在《隐蔽的秩序》中所说的那样,血酬无处不在。然而在极端的环境下,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利用环境,改变环境,锐意进取,却是张居正留给世人最壮烈的背影。与之相对的首辅申时行,是最了解帝国的人,既了解人性,也了解儒学正统,更了解文官集团。申时行其实算是孤勇者,背负着骂名,却竭尽全力维持着帝国的运行。在皇帝躺平的时候,他在试图挽救皇帝心中最后的振作的火种;在文官集团与皇帝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他在勉力调和,维持政局。就是这样的救火队长,也没能阻止历史的悲剧发生,申时行努力了,但是方向不对。相比于张居正锐意进取,申时行的作为显然逊色不少。申时行就像一个老好人,本本分分不逾矩,也注定庸庸碌碌无作为。
总兵戚继光和县令海瑞,是全书最亮的光。在帝国军备废弛,武官地位低下的时期,戚继光充分展现了他的现实眼光。相较于争个高低,斗个你死我活,戚继光更在乎的是在文官集团的治下,如何做点实事,做点关乎文人气节,民族大义的事情。在这样的内心驱动下,戚继光整顿了军备,带出了抗倭劲旅,荡平了东南倭寇。当然,这有赖于首辅张居正的大力支持,但在一潭死水的环境中仍然桀立独行,实现了人生理想和价值,仅凭这一点,戚继光的人生应该就不算大败局了。虽然于整个帝国的命运来说,戚继光的努力犹如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但这滢滢微光,足以照耀千古,勉励后世深处不利环境的后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县令海瑞也值得敬佩。事实来说,海瑞的宦海浮生可谓潦倒不堪,说是大败局也不为过,但穿越历史长河,海瑞又犹如一盏明灯,照耀的是文人的气节,是官员的模范。类似于宋朝文人的贬谪,特立独行的海瑞始终没有站在适当的舞台上,道德的力量是有限的,他给了海瑞盛名,却没有给他实现抱负的机会。我很敬佩他,在于他在知行不一的大染缸里,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将儒学正统的价值观内化与心,外化于行。
现实和精神,是两个世界。一个人可能在现实世界实现了人生目标或价值,但精神世界却很难找到归宿。现实与精神世界的调和,是人的难题,也是哲学研究的永恒话题。回到书本,李贽是全书最后的大败局人物。精神世界的苦闷与急于从现实世界解脱,彻底释放了李贽。后世称颂李贽敢于打破世俗,敢于抒发自由之志,已是对李贽最大的褒奖。在李贽之前,已有王阳明创建了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但这一心学之风却没有一扫明帝国的颓势,这其中当然有程朱理学影响根深蒂固的原因,但阳明心学的局限也是重要原因。内心的不确定性,会导致行为的不确定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从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角度,依然能够获得足够的启迪和激励,从这一点来说,阳明心学自然是积极向上之学。回到李贽,从其人生抽丝剥茧,我们能看到的他,与你我等芸芸众生又何其相似?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当精神世界无所依靠,无所归宿时,岂不也是惶惶不可终日?面对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的内心是否有确定性的东西予以应对?心无所依,思无所归时,上下而求索的不也是你我等人?修炼精神世界同样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严肃的历史书籍,其所具有的史学价值自有公论。效仿黄仁宇先生观察历史的角度,我从书本的细微之处获得些许感悟。经典著作就像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历久弥新,回味无穷。好书需常品常读,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