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海事法院网站

修内心,做自己,事上炼——读《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

2023年03月31日
作者:研究室
浏览次数:
打印

  梁启超曾评价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半完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另外半个则是曾国藩。作为“两个半完人”之一的王阳明,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他所创立的“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曾掀起一场颠覆性的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或讲话中先后十多次提到王阳明,肯定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今天我们在书店也经常能看到纪录王阳明言行的《传习录》以及介绍其“知行合一”思想的书籍摆在书架的显眼位置。王阳明思想影响之深远,由此可略见一斑。

  《五百年来王阳明》是一本很好的了解王阳明生平及其思想的入门书。天赋异禀的王阳明,从出生之时便异于常人,母亲怀胎14个月他才降世,5岁方能开口说话,少时便励志“读书做圣人”,之后又独闯边塞。他虽然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但他经历了波折的科考之路,起起伏伏的仕途使他人生坎坷,偶然的机缘使他身体力行的悟出了思想的光明之路。他说“心外无物”,其实超越了心和物;他说“知行合一”,已然超越了知和行。他看透了心物,将知行融通,为后人启蒙了思想。1全书25万字的篇幅既对王阳明的履历事迹进行了介绍,也把心学上“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外无物”等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读完这本书,无论是在个人心灵的成熟还是做人做事的智慧方面,都将有很多收获。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阳明的心学伴随着他的建功和悟道成形发展,他一生的事业都建立在他的心学基础上,这样的哲学家找不出第二个,我们也可以理解成理论结合实践,虽然这只是心学的初级解读,不过作为理论指导,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已经足够了。

  我从这本书中获益最大的是“事上炼”一章。心学是一门“入世”的学问,王阳明创建心学的同时也在实践心学。王阳明曾对一名感慨政务缠身不得时间修行的官员说:工作即修行。在常人一般的认知中,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是世俗的;修行是心灵的净化,是远离尘世的。但“事上炼”的智慧教给我们,抛开事务去修行并不能得到心学的真谛,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心学。

  俗语说:饭未煮熟,不能妄自一开;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煮饭、育雏,都要经过一番耐心等待,才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我们做事更需要如此,不骄不躁,细细琢磨处理,水到才能渠成。正如曾国藩所说:“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只有耐得住性子,集中精力在每一件事情上死磕,才能真正磨炼出自己的本事。

  我们在工作中,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因对方无礼而恼怒,不因对方言语婉转而偏私,不因心生同情而屈意宽容,也不能因为自己事务繁冗而草率结案。用工作去磨炼内心,在工作中体认良知,修身的同时我们的工作质量也将获得提高。保持内心的安静,破除焦虑,人生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保持足够的行动力,破除慌乱,人生才能真正做出一些事情;保持内心的清明,破除欲望,人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引用:

  1.石杨杨:《王阳明》读后感,中国科大图书馆。

  2.王阳明:事上磨、心上修、尘中炼。